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校党委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学校2023年度十大民生工程为重点,聚焦解决学生宿舍楼、校医院、校园网络服务、智慧教室、校园文化环境、图书馆、体育馆、就业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在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上持续发力,建立民生项目清单,持续优化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机制,找准民生问题突破口,着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让师生切实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变化和实效,进一步推进主题教育成果深化、成效转化。
一是树立服务导向,优化育人生态。制度化推进“职能部门服务院系、干部服务师生、全体服务教学科研人才”,制定职能部门窗口单位干部服务质量体系,进一步优化内部治理,改进工作作风。深入挖掘基层教学、科研和育人一线的师生先进典型,优化教职工荣誉表彰体系,充分发挥“河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出台“共学共居共乐共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方案,社区驻楼辅导员24小时值班值宿,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深入开展思政教育、学业辅导、素质提升、劳动实践、美育沁润、文化活动、服务保障等工作,在协同育人、服务保障、应急处置等方面成效初步显现。“社区-楼宇-楼层-宿舍”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基本建成,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密切与相关学院及有关部门的联系,发现紧急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与学院联动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安全稳定。开展学生活动40余项,如“以巧手拓印万象 用心灵创意扎染”创意手工扎染活动、“浓情端午”主题活动、“诚信考试”留言系列活动、“沟通,从心开始”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心随影动,心影相伴”观影活动等。成立了党员先锋岗及育人导师工作站,帮助学生疏解心理压力、应对考前焦虑、解决宿舍矛盾、反馈解决宿舍硬件设施损坏问题等。7月中下旬防台防汛中,全体干部强化值班值守,践行一线规则,全力做好学生、实验室、建筑物、施工等安全工作,确保了校园平安。
二是强化基础建设,优化校园环境。学校统筹规划,积极运作,大力改善校内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4号实验楼和装配式建筑实训楼两个重点基建项目均处于工程后期的室内外装饰装修工作阶段,预计分别在9月和12月竣工验收。校医院建设已经完成施工审图、招标控制价编制等前期工作,正进入项目监理和施工的招投标准备工作阶段。特别是利用暑期,积极推动智慧教室建设、南阳路校区办公楼改造、图书馆改造、龙湖和桐柏路学生宿舍改造、明月湖环境提升改造、一体化社区改造等一批校园维修改造项目,有效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龙湖校区4号实验楼和装配式建筑实训楼的无线网络覆盖和5G室分覆盖项目,目前已基本完成,可在秋季学期开学前顺利完工。毕业设计系统整合归入智慧校园统一入口,上线成绩单自助打印系统,为师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服务。在校内学生宿舍和餐厅等重点区域增设非机动车固定停放区域20余处,在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增设指示标牌69个,校内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现象有较大改善。顺利启动校内电动汽车充电桩项目建设。
三是聚焦民生实事,关心服务师生。坚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走访各类企业136家,与义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江苏微导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实习就业基地;全面摸清和掌握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个人特长,建立“133”就业帮扶工作机制,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服务,组建“宏志助航班”,将2023届毕业生中543名就业困难毕业生纳入“就业困难生库”,组织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宏志助航计划专场招聘会”2场,举办校内就业困难毕业生专场招聘会1场。安排专人对图书馆自修室进行管理,落实自修室制度,开展自修室占座清理及存包柜清理的专项整顿工作,完成了图书馆 2 楼服务大厅升级改造,提高读者的学习效率和阅读体验,解决学生实际需求。及时启动对暑期暴雨洪灾中受灾学生的临时专项补助,截至八月中旬,共统计发放补助18000元。启动“院办校”试点改革,制订人财物权力下放清单,维护师生利益,激发办学活力,持续增强服务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完善校内分配制度,改革薪酬体系,落实二级单位岗位履职绩效的考核与分配制度,提高岗位履职绩效工资标准,不断提升教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凝聚起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四是主动担当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校领导带队多次到太康县开展调研,协助编制太康县纺织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新葡的京集团教师成立的帮扶工作队以“一村一品”为发展理念,以做大做强城郊文旅主导产业为导向,探索形成“乡村旅游带动瓜果种植”发展思路,大力推进“设施农业”项目,立项的2000多平方米智慧农业馆已建设完毕,总面积7800多平方米的农业智慧温棚项目正在施工建设。学校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并直接投入7万元,完成池庄行政村太阳能路灯和景观树绿化项目,安装太阳能路灯72个。上半年学校多个部门到池庄村进行慰问帮扶8次,共慰问帮扶19户家庭。
(文:仝泽矿 审核:张松顷 编辑:刘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