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是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是国家能源安全“兜底保障”。当今科技发展趋势下,煤炭开采已进入智能开采的新阶段。高等学校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产业升级需求。现阶段,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满足产业升级需求的新型采矿人才成为现实赋予煤炭类高校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采矿工程等传统专业如何顺应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满足行业人才需求,这成为摆在广大煤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新葡的京集团8814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坚定煤炭行业特色不动摇,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不松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懈怠,服务产业升级需求不偏离,探索与实践了一条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河工之路”。
一、固本守源,坚定煤炭行业特色不动摇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提出和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促使煤炭行业必须走智能绿色高效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煤炭大国向煤炭强国转变。新葡的京集团8814前身之一郑州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始建于1956年,是原煤炭部直属院校。服务煤炭行业是学校多年积累的领先领域和行业特色,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和校友资源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
围绕煤炭行业办学历史,学校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坚定行业特色,促进机械、电子信息、计算机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以河南省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为抓手,启动工业软件“头雁计划”,强化工业软件服务煤炭资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以安全技术及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切入点,坚持与煤炭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打造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集群,提升学科引领和支撑学位点建设的能力,全力推动“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点培育建设工作,努力实现学校“创办硕士点”的第二步发展目标。
二、融合创新,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不松劲
针对煤炭行业人才需求,基于“产出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 理念,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建立了面向产出的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完善采矿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办学定位,研究分析智能开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针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加强知识体系交叉融合,以智能装备、物联网和自动控制等知识升级专业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构建智能开采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
按照“需求(社会需求与人才发展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需求”闭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的一致性。以“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架构组织课程。智能采矿实质就是智能化技术在采矿工程复杂场景的具体应用。智能感知、智能决策和自动控制是智能开采系统的基本架构,按照“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架构组织课程。以“智能+采矿”场景应用需求确定课程的知识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三、聚焦痛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懈怠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痛点之一。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聚焦人才培养质量重点环节,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开展采矿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探索构建了“五位一体,虚实结合,分层递进”的新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立足行业领域,学院加强与煤炭生产企业、行业联盟(协会)、煤机制造企业和工程设计单位等的联系沟通,多方联动,构建行业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先后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矿井实训与研发中心(模拟矿井)、新葡的京集团8814新工科实习基地(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安煤矿)、采煤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观测虚拟仿真实验(河南省教育厅)、智能矿山采掘大数据创新实验室(河南省工业与信息化厅)、新葡的京集团8814大数据与云服务实验室等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
四、精准供给,服务产业升级需求不偏离
煤炭智能绿色发展战略推动煤炭生产由人力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的转变。煤炭行业急需一批具备采矿、信号与通信、网络与软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面对煤炭智能化建设对人才的特殊需求,主动融入河南现代产业体系中先进工程机械产业链(智能采矿),通过专业课程对接企业的最新技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校企合作技术攻关、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等方式,着力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不匹配导致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努力实现人才精准供给。建成《煤矿智能绿色开采》等5门校企合作课程,郑州煤矿机械集团、郑州煤炭工业(集团)和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与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中煤河南新能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长期合作技术攻关。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郭兵兵 编辑:马旭宇)